麻福橋位于順昌縣建西鎮南山村西南約500米處,橫跨麻溪。此橋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至今已維修5次,即上世紀60年代前兩次、80年代后3次。麻福橋南北走向,原為單孔三折邊撐架木拱廊橋,橋長48米、寬5.3米、高3.6米,廊屋13間,木拱凈跨17米。因2005年5月遭洪水沖毀,2007年當地村民籌資重建;因村子小,資金不足,木料難籌,將木拱結構改為木簡支結構。橋上廊屋一半用舊料,一半用新料,盡量保持古橋原貌。
現今的麻福橋長39米,有廊屋13間;寬5米,四柱九檁,抬梁屋架,廊屋高4米,用柱56根。兩端為橋門,屋面作單檐歇山狀。望板上鋪小青瓦,作清水脊。脊檁下皮墨書“公元貳零零柒丁亥年壬子月十五日巳時升梁合眾重建上?!?,另一脊檁為遺存,下皮墨書為“峕維大清光緒六年天運庚辰丙戌月辛卯日甲午時升梁合眾重新建造上?!?。
在各間的脊檁下有眾多的皮墨書,但字跡模糊,勉強能完整看出的只有一兩對。一橋兩側設欄桿,加長條凳,置擋雨板,對橋能起到保護作用。橋跨在左岸側,凈跨14.2米。橋臺用漿巖石筑砌,臺約高5米。右岸橋臺前約1.2米筑四堵磚墻,減少梁的跨度,上橫四根梁枋,上縱向架一層7根長約12米、尾徑25厘米的杉圓木,上橫鋪約7厘米厚木板,上再鋪就水泥。
重修麻福橋村民投工捐料不計算在內,共耗資13萬元。熱心的緣首們花費了不少心血。尤其是70多歲的緣首謝素貞為修建麻福橋,不顧自己年老體弱,拖著瘦小的身體,到處奔走化緣募捐,就在麻福橋落成前夕離開人世。
麻福橋又稱“雙全橋”,“雙全”即“夫妻雙全”“福壽雙全”,其必備條件得長壽,才能雙全,據有關資料表明,用意可能是“福壽雙全”之意,為什么不叫“福壽橋”而在福字前多一個“麻”字?
一種說法是麻即麻姑獻壽之麻,麻姑事跡,最早見于《神仙傳·麻姑傳》,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可見麻姑壽命之長,而福有“五?!敝f,“五?!奔撮L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長壽擺在五福之首;另一種說法是麻福橋橫跨麻溪分流南山溪上,托麻溪源遠流長之福,故取名麻福橋也。(黃睦平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