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賓橋古稱儀鳳橋,在延平區王臺鎮溪后村南水口,為木廊屋橋。它在獅象二山之間,葉源溪水匯合于此,經井窠、姜口、王臺流入富屯溪中。村落依山環水,峰巒疊翠,溝壑縱橫,宮殿、廊橋、村莊、田園皆在青山綠水懷抱之中。
儀鳳橋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清光緒二年(1876)被洪水沖毀,后重建(年代無考)。1949年再次毀于洪水。1989年由溪后村老年人協會倡導,采用以村集體投資為主、村民捐資為輔的方式,重建于1991年。重建的儀鳳橋,古色古香,風韻猶存,更為壯觀。梁柱雕刻精美,龍鳳交相迭映,百鳥呼之而出。屋頂是玻璃瓦鋪就,正中為雙龍搶珠圖案,氣勢奪人。橋身兩側檐下施風雨板,橋柱置欄桿及坐椅。橋兩頭均有橋亭,供車輛行人來往。橋亭高于橋屋約1.5米,屋面呈四角。有趣的是,橋亭南面梁檁彩繪為雙龍戲珠圖,北面梁檁彩繪為雙鳳銜日圖。不論作何推想,皆不解何意。
迎賓橋頭附有一座廟宇,原名為“筼邦福主”,在2002年10月重建完工時改名為“善福神宮”。據說溪后有位徐氏十二代子孫名為徐可碓,前往廣東省瓊山縣瓊崖道任道臺,在任時此人本分謙虛,辦事清廉正直,受到百姓的好評。一天晚上本縣城隍托夢他說:“本神要跟你到福建溪后看元宵花燈”。徐可碓說:“你是神我是凡人如何帶得你去呢?”城隍說道:“那天我會變成文房四寶藏在你書籠里,你挑走就行了?!边€說,“扁擔挑到哪里,就在哪里蓋廟?!钡綍r,可碓真的把城隍變得的文房四寶挑走了,挑著挑著就來到了家鄉的儀鳳橋頭。突然,扁擔斷為兩節,他便坐下休息,仔細觀察這塊地形,感覺此地真的不一般,果然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徐可碓就在第二年(1549)開始募款建廟,自己任主緣。廟宇雄偉壯觀,并塑造主神即徐氏翁爹“善政尊王”作為主祭神像。建好后魏姓、鄧姓、王姓和人和甲姓(人和甲是本村零星單姓組成,其聯合起來就成為人和甲)等各姓氏也相繼塑出神像,作為本姓供奉主神在廟里供奉,故此廟命名為“筼邦福主”廟。2002年重修廟宇時,該廟改為“善福神宮”。為什么呢?因為該廟的主神是“善政尊王”,其他姓氏的主神是“福主尊王”,各自取其一“善、?!倍?,故此命名為“善福神宮”。(黃睦平 文/攝)